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认识与防范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俗称“蜱咬病”,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自2010年在中国首次鉴定以来,该病已在全国27个省份出现病例,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等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一、病原学特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体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其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具有较高的传染性。该病毒抵抗力较弱,易被热、、去氧胆酸钠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迅速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该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尤其在春、夏季多发,5-7月为发病高峰期。人群普遍易感,但农民及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感染风险较高。急性期病人血液或因该病死亡患者血液或体液中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可通过人-人传播。
三、临床表现
感染SFTS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不超过2周。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胃肠消化道症状。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痊愈后血液中会出现较高抗体水平。
四、诊断与治疗
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等。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浆、血小板或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治疗。
五、预防措施
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关键在于避免蜱虫叮咬。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活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服、使用蚊虫驱避剂等。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应尽快使用镊子等工具将蜱取出,并进行局部消毒处理。如有发热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六、结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一定的病死率。了解其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病。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是降低感染风险的关键。
本文地址: http://www.miaomiao.net.cn/teseyiliao/8168.html
文章来源:admin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5-04admin
2025-05-04admin
2025-05-03admin
2025-05-03admin
2025-05-03admin
2025-05-03admin
2025-05-03admin
2025-05-03admin
2025-05-03admin
2025-05-03admin
2024-12-11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5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2024-12-10admin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58秒前
33分钟前
7秒前